登金陵凤凰台

12小时前猜成语2
登金陵凤凰台《登金陵凤凰台》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,登金陵凤凰台

李白

凤凰台上凤凰游,凤去台空江自流。

吴宫花草埋幽径,晋代衣冠成古丘。

三山半落青天外,一水中分白鹭洲。

总为浮云能蔽日,长安不见使人愁。

【注】

1、吴宫: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。

2、晋代:指东晋,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。

3、衣冠: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。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。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。

4、成古丘: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,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,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。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,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

5、三山:山名。今三山街为其旧址,明初朱元璋筑城时,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。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──聚宝门的去路。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,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。三山挖平后,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,取名为三山街。

6、半落青天外:形容极远,看不大清楚。

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

(1)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,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。(4分)

(2)“总为浮云能蔽日”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?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?

(3)结合颔联分析,诗中的“凤去台空”有什么意味?(3分)

【阅读答案】

(1)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,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;寄寓人事沧桑、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。

(2)比喻。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,忧奸邪为非作歹;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,忧国忧君忧民。

(3)作者用凤凰的飞去象征六朝的繁华不复存在,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。三、四句是说吴国昔时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,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了坟墓,这是对凤去台空之意的进一步书写。

【解析】

(1)颔联“吴宫花草埋幽径,晋代衣冠成古丘”,抓住关键词“吴宫、晋代”,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。颈联“三山半落青天外,一水中分白鹭洲”,抓住关键词“山、青天、水、白鹭洲”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。前一句是昔,后一句是今,目的显而易见,古今对比,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。

(2)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,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,“浮云”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,遮住了自己望长安,自己不得见长安,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。

15.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,不正确的两项是

A. 首联写凤凰台的传说,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“凤”字,却不显重复,音节流转明快,极其优美。

B. 第二句写凤凰飞去,只有江水仍然日夜不停地流着,表现了作者略带伤感的情怀。

C. 颔联写吴宫已经荒芜,东晋的风流人物也早已不在,这与首联的“凤去台空”没有关联。

D. 颈联看似写景,实则寓意深沉,其中的“落”和“分”字,表现了作者对国家败落百姓流离失所的伤痛之情。

E. 全诗将历史与现实、自然的景与个人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,一气呵成。

16. 简析尾联的手法特点,以及所表现的思想情感。

【答案】

15. CD

16. 运用比喻手法,以浮云比喻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,生动形象,表现了作者对君王被奸邪小人所蒙蔽的忧虑,以及贤者不能得到任用、自己有志难酬的感慨。

【解析】

15. 试题分析:C“这与首联的‘凤去台空’没有关联”错;D“其中的‘落’和‘分’字,表现了作者对..略

“登金陵凤凰台” 的相关文章

井底之蛙是什么意思1个月前 (06-03)
觞酒豆肉1个月前 (06-04)
力屈计穷1个月前 (06-04)
较瘦量肥1个月前 (06-05)
分花拂柳1个月前 (06-05)
杯水车薪1个月前 (06-06)
亭亭玉立1个月前 (06-06)
继往开来1个月前 (06-06)
春寒料峭1个月前 (06-06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