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光宪

《徐光宪:一生“扎根”稀土》阅读答案,徐光宪:一生“扎根”稀土马荣真 彭广舟“科学家中有两种人,一种是‘工匠’,还有一种是‘大师’。前者的目光局限在具体的研究中,而后者则研究科学的哲学层面。徐光宪就是后者的境界。”徐光宪的学生严纯华院士说。1920年,绍兴城徐家的第四个儿子出生,曾就读于政法学院的徐宜况给儿子取名“宪”,与姓、辈合起来,就是“徐光宪”。宪,是法中最高的。徐光宪十几岁的时候,徐家家道中落,徐光宪在父亲的影响下,抱着想要成为一名工程师的愿望,考入了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土木科。杭州高工位于浙江大学西南角。与浙江省立图书馆仪一门之隔,在繁重的课程之外,徐光宪和他的同学们常常跑到图书馆去借书自习,学习知识如饥似渴。不久,抗战爆发,杭州沦陷,杭州高工随之解散。1938年夏天,徐光宪转学至宁波高工,继续艰难的求学之路,吃、住、上课都在一座小寺庙里。1939年,徐光宪又辗转到了上海,晚上做家教谋生,白天到大学听课。为了省钱,他考取了学费最便宜而且有奖学金的交通大学。当时的交通大学一部在法租界的震旦大学教室上课,上海租界是血气氤氲的孤岛——租界内的中国同胞既要承受日军刺刀的威胁和“思想战”的巨大压力,还要忍受外国人的欺辱。然而在这座孤岛内,徐光宪和同学们挤在简陋的教室里解析艰涩的化学方程式,用残留下来的仪器做实验,大家学习的热情格外高涨。在那期间,徐光宪做了大量的习题,徐光宪曾说,“这些学习对我打下基本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,一生受用不尽”。在交大的整整四年,徐光宪都是班上的第一名。大学毕业后,徐光宪以两门功课满分的成绩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,主修量子化学,由于成绩特别优异,还获校聘助理。在这里,他迎来了学术生涯的第一个高峰。1951年3月,徐光宪凭借论文《旋光的量子化学理论》获得博士学位,从入学到获得博士学位,他只用了短短的两年零八个月。年轻的徐光宪面前是一派锦绣前程,然而,他毅然选择了回国。1960年,为适应国家原子能工业发展的需求,他将核燃料萃取化学作为自己新的研究方向,为打造北大技术物理系这一“核科学家的摇篮”做出了历史性贡献。1972年,为扭转我国稀土工业的落后状况,他又转向稀土分离方法的理论和实验研究。“一辈子搞稀土,我喜欢,把咱们宝贵的资源利用得更好,这是一种乐趣。”2009年,在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,徐光宪感慨地说:“它紧紧连着我和祖国。”据学生们回忆,徐光宪授课细致认真,一口绍兴味的普通话,耐心细致地推导和解释问题。他总结了很多公式和/A理,而且每一课都要拿出一份清楚的讲义。但是有不少学生在中学阶段学的是俄语,英语功底薄弱,徐光宪便常常督促学生加强英文文献的阅读,有时候,他还要亲自修改学生论文的英文摘要。“文革”期间,徐光宪被打成特务,他的学生也受到牵连和迫害。在一次批斗会上,他突然站起来大声说道:“我保证自己百分之百不是特务,也保证他们不是特务。”他的“顽固不化”保护了一批学生,由7络自己带来了危险—一整整半年,他被关在北大一隅的一个房间里,常常被提去问话到深夜,第二天一大早又要起床接受劳动改造。20世纪80年代中期,徐光宪创立串级萃取理论,并运用于实际生产。这一全新分离方法,..略